-
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 作者:yswhxh 发布日期:2022-01-17 00:12:00 浏览量:8539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 发展规划的通知
豫政〔2021〕39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31日
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已经具备弯道超车的优势和条件。坚持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观念,应对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变革,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力争我省文化和旅游在新发展格局中进入中高端、处于关键环。
第一节 发展条件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迫切需要传承发展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迫切需要从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率先实现复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迫切需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结合起来,让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合理惠及全体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迫切需要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繁荣兴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表达,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有之义。
我省已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幸福美好家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大力弘扬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推动以文化人、造福于民。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迫切需要加快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产品转化和消费升级,拉动文化旅游消费。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迫切需要从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力量源泉中凝聚磅礴伟力、坚定文化自信。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中原文化更加出彩。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将我省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转变为发展优势,以文化创意创新支撑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以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战略要求。
我省是黄河文化核心区和集大成之地,是华夏儿女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中原地区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我省有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等4大古都,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等4大国家文化公园,龙门石窟、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丝绸之路等5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8个源于我省,客家人南迁的起点在我省。以太极拳、少林功夫为代表的中国功夫享誉世界。“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迎来复兴,“文化转向”将成为后工业社会的标志性特征,“文化跃迁”将成为消费升级领域的必然现象。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上升为“十大战略”之一,为我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通过创意激活和科技赋能,我省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加速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成为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第二节 发展趋势
国际化。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对话交流,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东方文化的国际表达广受认同,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文化自信逐渐确立,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得以构筑。
创意化。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时代命题。创意、设计、艺术等元素充分融入文化旅游发展全链条。创意成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催化剂,以文化符号(IP)构建为核心的内容生产方式成为主流。传统文化的时尚化、现代化表达不断涌现,新文创孵化更多中国文化符号。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成为常态。
数字化。文化科技融合进入数字文化经济时代,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路径。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扩展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充分应用,催生更多新业态、新场景和新模式。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加快驱动文化旅游数字化转型,文化旅游的资源观、时空观、产品观均将重构。数字文旅成为文化和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
品质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牵引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境外消费回流倒逼文化旅游消费升级,文化旅游供应链迈向中高端。文化体验成为广大旅游者最重要的出行动机。年轻人成为文化旅游消费主力军。高品质的文化创意和休闲度假业态广受追捧。符合未来审美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化产品成为主流。
生活化。文化消费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融入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旅游成为人的基本权利和生活方式,休闲街区、度假社区、主客共享性公共文化空间等生活方式型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发展迅速。基于当地居民的社区营造、乡村建设等,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微度假、深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广受欢迎。
第三节 存在问题
“十四五”时期,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文化旅游带来空前挑战,为国内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不确定性,文化旅游业复苏任重道远。我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制约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凸显。一是思想观念滞后。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难以跳出历史文化“资源陷阱”,在文化旅游融合方面观念不够解放,先行先试意识不强,缺少前瞻性谋划。二是创新创造活力不强。文化创意人才匮乏,缺少创新创意的空间环境和政策环境,难以孵化文化旅游创新业态和新模式,不能充分有效接入国际国内文化旅游创新链。三是市场主体不强。缺少省级层面的文化旅游投资运营集团。难以吸引战略投资商和知名品牌入驻。高成长性文化旅游企业偏少。本土企业“走出去”动力不足。四是高品质供给不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不多。文化旅游同质化、低品质开发,文化内涵挖掘和转化不足,文化和旅游服务难以适应人民群众需求。五是体制机制不优。文物和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尚未形成。文物建筑开放、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文艺院团、博物馆等激励机制仍不健全。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国际视野和一流标准,突出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紧扣新时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主题,融入我省“两个确保”大局,做足创意创新大文章,下好深化改革先手棋,推动文旅文创成支柱,分阶段、分步骤建成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前瞻30年谋篇、国际视野审视、对标对表一流,以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基本路线和主攻方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坚持“上线、下沉、重塑、出新、彰文、铸魂”总方针,推动我省在文化旅游融合领域持续创意创新、破题破冰、出圈出彩,蹚出一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领跑新时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赛道,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中贡献河南力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创意驱动,科技赋能。将创意作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催化剂,贯穿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各个环节,坚持以创意生成内容,营造创意要素全面集聚、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的一流生态。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文化旅游领域的转化应用,加快布局文化旅游新基建,加快推动文化旅游数字化转型。
深化改革,释放活力。以国家文化公园为战略平台,深化重大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管理模式。下大力气破解阻碍大遗址、文艺院团、文博院馆、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园区等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最大程度激发文化和旅游战线各类主体创意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项目为王,内容至上。围绕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集中实施一批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工程。立足国家文化创新高地,加快建设一批内容生产、数字文旅等新消费场景和业态项目。凝练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超级IP,围绕其开展多样化内容生产,不断提升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和影响力。
以人为本,生活导向。推动文化旅游消费升级,推出更多个性化、品质化、精细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可游憩、有温度的文化创意城市、人文旅居乡村、商业艺术街区等,满足人民群众对主客共享生活方式型文化旅游空间的消费和体验需求。
第三节 战略定位
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重大战略,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坚持创意驱动和科技赋能,推动文化旅游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域深度融合,加快将我省建设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彰显黄河文化在河南所呈现的根源性、核心性、融合性、延续性四大特征,突出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发挥黄河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根和魂的塑造作用,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为载体,延续黄河历史文脉,讲好黄河故事,大力弘扬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
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围绕黄河、根亲、功夫、古都、文字等享誉世界的中华文化IP,展示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演进中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积极贡献,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郑汴洛世界文化旅游之都,优化国际人文环境,构筑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建设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年底,全省旅游业综合贡献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保持15%和20%年均增长),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文旅文创成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中原特色的中华文化超级IP初具影响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任务全面完成,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优质内容生产形成规模,高品质、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业态谱系基本建立,文化旅游消费成为引领消费升级的重要阵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效能不断提升,制约全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深层次问题有效破解。
到2035年,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全面实现,以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具有中原特色的中华文化超级IP享誉世界,建成10个以上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3—5个全球创意城市和10个以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文旅居乡村,“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广受国际认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更好满足,文旅文创成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的重要支点。
展望到2050年,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广泛认同的文明形态。河南成为全球顶尖创意阶层的集聚地,形成各种创意要素充分涌流的文旅创作生态环境,成为全球文化创意创新的策源地和展演展示首选地。文旅文创成为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重要标志。
第三章 构建资源保护利用新体系
以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导向重构资源观,以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市场需求、利用条件为标准重建资源评价体系,从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的高度和尺度绘制“读懂中国”文化图谱,积极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思路、新手段、新模式、新机制,努力构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的“河南范式”。
第一节 建设资源大数据库
建立泛文化旅游资源体系。研究制订《河南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导则》,运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北斗、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开展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调查登记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美术馆藏品、地方戏曲剧种、传统器乐乐种、工艺美术、农业文化遗产、工业遗产、水利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地名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生态资源,建立跨部门、跨行业文化旅游资源体系。
建设文化旅游资源管理平台。建立文化旅游资源大数据库,实现资源分级分类保护利用和线上线下动态管理。发布全省文化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和名录图册。组建省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委员会,对重大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发掘保护、规划设计、内容生产、转化利用等进行质量评定和后评估。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博物院、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实施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大工程,加强对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研究阐释,增强在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依据“可进入、可转化、可利用”原则,实施“资源—产品”转化评价工程,出台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导则,推出省级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优选名录。建立重大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负面清单。
第二节 绘制“读懂中国”文化图谱
彰显中华文明根脉。发掘研究灵井“许昌人”(10万年前)、新密李家沟(1万年前)、裴李岗—贾湖遗址(8000年前),探寻东亚现代人类起源和农业起源。整合提升北阳平、双槐树、庙底沟、西水坡等仰韶文化遗址(7000—5000年前),实证“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发展。挖掘研究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淮阳平粮台等一批河南龙山文化古城(4300—3900年前),彰显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加快推进二里头遗址(3800—3500年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夯实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的历史地位。保护利用殷墟、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等古都大遗址,展现华夏文明和中国历史演进脉络。
筑牢中华民族之魂。讲好上古炎黄、春秋战国、东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和中华姓氏根亲故事,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周易等故事,阐释道家、玄学、禅宗、理学等儒释道法元典思想,传承二十四节气、太极拳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理念、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提炼农耕、丝绸、青铜、汉字、陶瓷、诗词、戏剧、中医药、石窟寺、“四大发明”、水利科技、天文历法等文化符号,彰显历史同时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南水北调精神,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塑造国家人文景观。整合中流砥柱、古栈道、小浪底大坝、古济水、嘉应观、花园口、悬河、城摞城、曹岗险工、东坝头等黄河标志性景观,谱写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治黄史诗。依托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阐释中华民族允执厥中的宇宙观、文化观和审美观,将嵩山打造成中华文化圣山。提升王屋山、太行山、大别山等山岳人文景观,筑牢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标识。构建“河、仓、桥、码头、都城”等隋唐大运河遗产保护展示体系,彰显其对维护国家一统、促进南北交流的历史作用。依托楚长城、赵长城、魏长城、红二十五军长征等线性文化遗产,打造中华文化重大标志。整合黄帝故里、二帝陵、河洛汇流、大谷关等景观,打造世界华人的精神地标和心灵家园。擦亮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等文化名片,建设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高地。
第三节 创新资源保护利用模式
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组建河南省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局,指导建设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等国家文化公园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功能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改革创新先行区,探索重大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子。打破行政区划,对环嵩山、灵宝盆地、浚(县)滑(县)等地脉相邻、文脉相通的地区进行跨区域资源整合,探索建立3—5个文化旅游功能区,实施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支持二里头、殷墟、汉魏洛阳城、龙门石窟等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具有突出价值和关键影响的大遗址成立省级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区,赋予相应管理权限。结合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采取以创意主导的设计、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地段等遗产地转化为目的地,增强城乡发展活力。以“创意+科技”激活优秀传统文化,以IP为核心构建文化内容生产体系,将功夫、文字、名人、历史事件等无形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打造“资源—版权—产品—产业”文旅文创全链条。依托淅川、光山等生态功能县(市)开展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价值旅游转换试点,支持开封、洛阳、安阳等文化遗产密集区域开展GCP(文化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试点,探索实施文化补偿政策。运用数字技术,对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世界级文化遗产和文物艺术品、典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数据采集和数字模拟,开展数字复原及保护展示,打造文旅数字体验空间。
第四章 构筑文化旅游发展新空间
以山川地理为骨架,以历史文化为脉络,打破行政区划,统筹重大国家战略和文化工程,发挥城市群、都市圈的增长极作用,助推乡村振兴,加快数字化转型,构筑以国家文化公园为轴带、以文化创意城市为节点、以人文旅居乡村为腹地、以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支撑、以线上空间为延展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
充分发挥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在河南的叠加优势,整合沿线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示范省。高标准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彰显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战略地位,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推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工程项目,展示“隋唐胜迹·运河根脉”品牌形象。重点打造楚长城文化和旅游复合廊道,展示“万里长城·河南开端”品牌形象。推出红二十五军长征步道体验线路,展示“北上先锋”品牌形象。
专栏1: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行动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构筑“一核引领(郑汴洛)、三极支撑(豫晋陕、豫冀鲁、豫皖苏)”的建设保护高地。构建三门峡一洛阳一郑州一开封一安阳世界级鲁、豫皖苏)”的建设保护高地。构建三门峡一洛阳一郑州一开封一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打造黄河干流和伊洛河、贾鲁河、古济水一沁河、洹河、漳河、黄河北流故道、黄河南流故道、沿豫北太行山、沿豫西秦岭氽脉等10条展示支脉。重点打造50处核心展示园、20 条集中展示带、130 处特色展示点。重点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北宋东京城顺天门(新郑门)遗址展示馆、冀鲁豫解放战争博物馆等。重点提升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及北魏宣武帝景陵、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青铜文化产业园、新安县千唐志斋新馆、三杨庄●二帝陵黄河文化大遗址公园、嘉应观黄河文化旅游区、三门峡湖滨区沿黄文化公园、双槐树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宋陵遗址生态文化公园、观星台生态文化公园、中岳生态文化公园、河南省城市考古展馆、开封市黄河文化数字博物馆等。建设黄河文化研究院。举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沿通济渠古都发展轴和沿永济渠古城发展轴,建设通济渠洛阳片区、郑州片区、开封片区、商丘片区和永济渠焦新片区、安鹤片区、濮阳片区。重点打造25个核心展示园、20条集中展示带,150个特色展示点。重点建设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州桥一古汴河运河遗产区、荥泽古城文旅融合区、浚县古城明代城墙遗址保护修复、道口古镇、黄河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仓窖遗址保护展示中心、永济渠渠首遗址公园、安阳古城、巩义窑址生态文化公园等。推动洛河洛阳城区段等旅游通航。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楚长城核心展示带(叶县、方城),建设楚长城(叶县、方城)、魏长城(新密)、赵长城(林州、辉县) 3个文旅融合区,打造驻马店. 象河关等10大形象标识点段。实施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楚长城数字化展示体验馆、赵南长城遗址保护展示、清凉寺汝窑文化展示园、张仲景墓及祠保护利用、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卫辉段)展示利用等项目。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加强光山县花山寨会议旧址、罗山红二十五军“北上先锋”长征文化园、方城县鏖战独树镇纪念地、卢氏县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卢氏县兰草红军长征村、红二十五军商城遗址等保护利用。
第二节 建设文化创意城市
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大都市区、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特色小城镇等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创意要素汇聚优势和消费市场集聚优势,坚持以城市为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主战场,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建设城市主题型文化创意和创新空间,打造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的文化创意城市网络。依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布局世界级文化创意园区、国际艺术社区,建设2—3个文化创意人才“豫漂”聚落,提升以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等为核心的都市文博区,支持郑州建设世界文化旅游枢纽和国家文化创新高地,支持洛阳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东亚文化之都”。支持安阳、鹤壁、濮阳、商丘、周口、漯河、驻马店、信阳、南阳等建设不同主题的文化创意节点城市。打造浚县古城、道口古镇、朱仙镇等中原风格、国际风范的文旅文创名镇(城)。
专栏2:文化创意城市建设行动
郑州都市圈文化创意区。以郑州中心城区、航空港区等为核心区,以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为门户区,重点将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成为链接全球的文化创新高地,将河南博物院片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都市文博区,建设郑开科创走廊,将太极拳、少林拳打造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旅游名片,打造沿黄河、环嵩山等文化旅游目的地,在城区布局- .批文化、创意、艺术、商业- -体化休闲街区。
洛阳副中心城市文化创意区。包括洛阳、济源、焦作(孟州)、平顶山(汝州、鲁山)、三门峡(义马、渑池、卢氏),辐射豫西北地区,重点建设洛阳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和国际文化消费中心城市,创新仰韶文化遗址群、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城等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围绕古都、龙门石窟、大运河、丝绸、牡丹、唐三彩、汝瓷等文化元素布局世界级文化创意园区,叫响“行走洛阳●读懂历史” 品牌。支持龙门石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平顶山博物馆、牡丹博物馆、济渎庙等数字化赋能提升,推动洛阳“音乐之城”、洛阳震动机械厂工业遗址活化、焦作西大井1919文旅园区、百年电厂工业科创旅游、仰韶酒业工业游、济源“中国白银城”等重点项目建设。
节点城市。安阳重点打造世界文字创意之都。鹤壁重点打造诗经文化创意之城。濮阳重点打造杂技文化创意之城。商丘重点围绕庄子、花木兰等名人IP开展文化创意。周口重点围绕伏羲、老子(《道德经》)等开展文化创意。漯河重点围绕贾湖(骨笛、契刻符号)和许慎(《说文解字》)开展文化创意。驻马店重点围绕盘古、梁祝等开展文化创意。信阳重点围绕红色文化、茶文化等开展文化创意。南阳重点围绕中医、汉画等开展文化创意。支持周口沙颖河水上游、周口野生动物世界、南阳楚风汉韵文化体验综合体等新业态发展。
文旅文创名镇(城)。 包括荥泽古城、浚县古城、卫辉古城、道口古镇、朱仙镇、荆紫关镇、赊店镇、铁门镇、陈桥驿、陈留镇、河洛镇、康店镇、会盟镇等。
第三节 建设人文旅居乡村
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为重点区域,按照文化引领、艺术点亮、美学提升、消费驱动的原则,加快布局精品民宿、乡村酒店、艺术聚落等人文体验空间,打造一批彰显中原文化底蕴、承载现代生活方式的乡村旅居目的地,助推乡村振兴。推进太行山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伏牛山国民休闲旅游度假地、大别山豫风楚韵·红绿融合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以县为主体、以村为单元,突出融合化、智慧化、生活化、休闲化、多元化,按照生态优良、风光优美、环境优越、业态优化、服务优质的标准,依托景区、街区、度假区、古村落、特色民居、田园综合体等资源,培育形成一批生态康养、文物古建、非遗活化、名人典故、红色传承、农俗体验、研学科考等主题特色鲜明、文旅文创业态突出的特色旅游村、乡村旅游消费街区、乡村特色美食产品。到2025年,打造450个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000家精品民宿。
专栏3:人文旅居乡村建设行动
太行山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依托独特的山地环境,依山就势、以景筑居,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石板民宿、悬崖客栈、乡村酒店、度假院落、主题农庄等精品民宿。布局- -批山地拓展、登山、徒步、滑翔、滑雪、滑冰、攀岩、户外探险等山地体育旅游项目。重点建设太行大峡谷旅游度假区、中国画谷(林州石板岩)、宝泉·崖上太行生态旅游观光带、南太行军事主题乐园、龙翔山旅游区等项目。
伏牛山国民休闲旅游度假地。立足夏季舒适凉爽、森林康养资源丰富、中医药底蕴深厚、杂粮膳食多样等特点,适应追求远离尘器、回归自然、生态养生的需求,培育置身优美生态景观中而产生的接近自然、放松愉悦、调节身心健康状态的场景,打造中医药养生、有机农业、绿色膳食为主的复合型康养旅游乡村。重点建设洛阳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天鹅湖旅游度假区、仰韶仙门山景区、老界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七彩欢乐谷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大宝天曼文旅康养综合体、伏牛东麓七峰山旅游区、伏牛山(西峡)生态康养文化旅游区、伏牛山天池森林康养示范区、五朵山中原文旅融合示范区、赊店酒香特色文化创意园、渠首丹江湖旅游区、驻马店方特“熊出没”旅游度假区、洛阳伏牛山山地竞技运动足球夏训基地及温泉康养理疗中心、尧山温泉旅游度假区、舞钢·漫游乐世界、三门峡燕子山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南阳市动植物主题文旅综合体、嵖岈山生态旅游度假区。
大别山豫风楚韵·红绿融合乡村旅游目的地。依托信阳毛尖、茶油等特色资源,推动茶园、油茶园等种植园、工业园旅游化发展。弘扬大别山特色饮食文化,培育茶宴、鱼宴、竹宴、水宴等乡味十足的豫南乡宴品牌。以革命故居、会议旧址、革命英雄、红色故事、革命遗址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打造党史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重点建设东航小镇、田铺大湾、大别山北麓全域旅游区、出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
第四节 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打造黄河小浪底、郑州花园口、开封东坝头3大文化旅游片区和黄河豫晋陕、冀鲁豫、豫皖苏3大文化旅游协作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主题形象,建设郑汴洛黄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世界文化旅游之都。依托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双槐树等文化遗产,大力发展考古遗产旅游,打造大嵩山国际文化旅游圈,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小浪底库区港航工程,建设黄河小浪底交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培育休闲康养新业态,布局世界级度假酒店品牌集群,打造国际滨水度假旅游目的地。依托鸡公山万国建筑群,规划布局精品度假酒店、人文主题民宿等高端业态,打造具有豫风楚韵的国际人文度假社区。
第五节 打造线上文化旅游空间
深化“互联网+旅游”和文化产业数字化融合创新,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在文化旅游领域有效赋能应用。推动大遗址、古建筑、石窟寺、革命文物等重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以及大山岳、大河川、大景观等重大自然遗产资源实现数字化保护展示。建设省文旅文创融合数字创意中心,实现省级层面文化旅游云展览、云娱乐、线上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兴业态的内容生成、定制消费、智慧服务和共治管理。创作生产具有河南特色的网络演艺、网络视听、数字动漫、数字出版等,实现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和便捷化消费。建设贯通科技、教育、文博、商业、旅游、娱乐的一体化线上文化虚拟平台。打造一批省级数字文旅智慧产业园区,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科技研发和成果有效转化,推动科技支撑文化旅游推广方式方法创新。
第五章 促进文化旅游内容再生产
以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底,以中华美学精神引领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以一流文旅创作生态支撑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围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形象,聚焦考古文博、演艺娱乐、动漫产业、数字文旅等推动IP转化,以创意和科技生成文化旅游新内容,贯通文创资源端、创意研发端、生产营销端,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文化旅游内容供给体系。
第一节 打造中华文化超级IP
实施中华文化超级IP工程,构建“4+8+N”中华文化超级IP矩阵。聚焦以姓氏根亲为代表的老家河南、以天下黄河为代表的大河文明、以华夏古都为代表的中国气象、以太极少林为代表的中国功夫,做好国际化阐释和表达,打造全球著名的文化IP。重点打造探寻中国文字的甲骨文文化IP、彰显华夏之光的仰韶文化IP、代表早期中国的二里头文化IP、展示中国气象的隋唐洛阳城文化IP、蕴含中华美学的宋文化IP、感知中国时间的二十四节气文化IP、凝练东方智慧的道家思想文化IP、传达中国意境的唐诗宋词文化IP,提升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古城、古镇、古关、古道等文化遗存,伏牛山、太行山、大别山等自然景观,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民族精神,中国节日、中原美食、中原手作等生活方式,培育全国一流文化IP。
专栏4:中华文化超级IP工程
全球著名文化IP (4个):
1.老家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灵宝黄帝铸鼎塬遗址、太昊陵、二帝陵、大谷关(客家之源)、潢川一固始一光山(闽台祖地一中原侨乡)等;轩辕黄帝传说、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等。
2.天下黄河。中流砥柱、黄河古栈道、小浪底水库、孟津古渡、河洛汇流、河图洛书、桃花峪、花园口、炎黄二帝像、曹岗险工、东坝头、悬河、开封城摞城、嘉应观、济渎庙、黄河国家博物馆等;黄河号子、黄河鲤鱼等。
3.华夏古都。郑州、开封、洛阳、安阳。
4.中国功夫。太极拳、少林拳、杂技。
国际知名文化IP (8个):
1.仰韶文化。仰韶村、庙底沟、大河村、双槐树等古遗址;仰韶彩陶、仰韶陶整、仰韶丝绸、仰韶粟米、仰韶古酒、濮阳西水坡蚌塑龙虎等。
2.中国文字。仓颉造字、甲骨文、商周青铜器铭文、东汉嘉平石经、《说文解字》、东汉隶书、《龙门二十品》(魏碑)、宋徽宗瘦金体、王铎书法、李斯小篆等。
3.早期中国。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西周洛邑(宅兹中国)。
4.中国气象。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隋唐洛阳城、隋唐大运河、丝绸之路、洛阳名园、洛阳八关;唐三彩、唐青花、牡丹等。
5.中华美学。北宋东京城、宋代艺术(北宋皇陵石刻、宋画、宋瓷、艮岳)、宋代精雅生活(宋人“四般雅事”、宋食、宋服、夜市、勾栏瓦舍等)。
6.中国时间。二十四节气、中华传统节日。
7.东方智慧。老子故里、姜里城、孔子人周问礼处、灵宝函谷关、庄子故里、玄奘故里等;《周易》《道德经》《庄子》《二程集》等典籍。
8.中国意境。《诗经》、汉赋、汉乐府歌、建安文学、唐诗、宋词等。
全国一流文化IP (19 个):
1.历史名城。商丘、南阳、濮阳、许昌、浚县等。
2.历史名镇。古荥镇、朱仙镇、道口镇、神屋镇、赊店镇、荆紫关镇等。
3.历史村落。临沣寨(郏县)、一斗水村(修武)、石板岩(林州)、陈家沟(温县)、西河(新县)、卫坡(孟津)、郭亮(辉县)、王公庄(民权)。
4.中原古战场和关隘。牧野古战场、官渡古战场、汉霸二王城、郾城之战、昆阳古战场、虎牢关、大关口(方城)、 义阳三关。
5.中原古道。万里茶道、崤函古道、宛洛古道、太行古道(太行陉、轵关陉、白陉)、秦楚古道、汉潢古道。
6.石窟寺。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浚县丕山大佛与天宁寺石刻、偃师水泉石窟、洛阳万佛山石窟、三门峡鸿庆寺石窟、安阳灵泉寺石窟、焦作窄涧谷太平寺石窟、新乡香泉寺石窟等。
7.东亚旧石器与人类起源。南召猿人、鲁山仙人洞、灵井“许昌人”、老奶奶庙、荥阳织机洞、“栾川人”遗址。
8.中原名山。嵩山、王屋山、云台山、老君山、林虑山、白云山、鸡公山、嵖岈山。
9.历史传说。大禹神话(登封、禹州)、盘古神话(部阳、桐柏)、邵原创世神话群(济源)、梁祝(汝南)、花术兰(處城)。愚公移山(济源》。牛郎织女(南阳)、竹林七贤(修武)、黄帝设坛祭天(济源)、姜子牙封神(卫辉)、比干财财神(卫辉)、柳毅传书( 卫辉)。息夫人(息县)、媒祖传织( 西平)等.
10.中国红色文化。期裕禄精神、红旗集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 长征精神、二七精神、南水北调精神、新乡先进群体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