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析木玉浮雕光影的表现形式
- 作者:yswhxh 发布日期:2023-05-29 00:12:00 浏览量:7434
中国的传统玉器,往往被文人们看作是道德的符号,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价值功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玉文化。这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特点。而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玉器雕刻技法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以赵泽民系列作品为阐述对象,通过以深绿色析木玉为载体创作几件玉雕作品论证光影在玉雕中的应用,运用浮雕、阴刻手法,探究析木玉(透闪石)薄厚变化,以正反浮雕加光影融入来营造空间,烘托作品内容并表达情感,展望玉雕匠人之归宿,希冀引起观者共鸣。
中国的传统玉器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美好的标志。它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后来由于美学观念的兴起,在装饰艺术方面,愈来愈多元化,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玉器美学系统,并被赋予了许多人文思想,比如“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华夏玉器文化源远流长,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内容之丰富,技艺之精湛,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一种与其他世界文化相区别的特征。玉雕艺术是我国传统技艺中的一种典型代表,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并融合了更好的工艺。玉雕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能体现古老文化的一脉相承。
《背景》局部特写
《背景》 16厘米×2厘米×33厘米 2300克
在人们的观念里,古代人把玉石看作是大自然的精华。其晶莹、纯净、温润、坚硬等特点,使其具有“德”的涵义,对中国世代相传的思想和习惯的形成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有句老话说得好:“玉石难雕”。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玉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所以笔者会在这篇文章里论述玉石浮雕光影的表现形式。根据雕刻技术的不同,玉雕技艺可以分为圆雕、浮雕、镂雕、镂空雕刻等。其中,阳雕、阴刻均属浮雕类。阳雕是把主体内容突出,也就是把物体的笔划展示在一个平面上,即上面有一条立体的线;而阴刻,也叫“沉雕”,刻字的本体刻在雕刻材料的内部,形成凹槽,用以表达内容,其点位在材料平面以下,多以线条表现,有起止和顿挫,在篆刻、木雕、石雕等许多方面,都有类似的表现。
一、析木玉自然空间中的指向
析木玉,又称析木河磨玉,属于透闪石玉,与新疆和田玉同质,主要产自我国辽宁省海城市析木镇。它纯净淡雅,湿润内敛,透而不浮,鸭蛋青色泽,细润无结构,是辽宁的地质瑰宝。同时,析木玉作为红山文化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众所周知,红山文化遗址共出土近百件工艺水平较高的玉器,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史学价值的玉猪龙及太阳神玉雕件,所用玉料均为红山的透闪石地方料,即析木玉。其中玉猪龙这件古玉,作为红山文化的代表和象征,更是在当代拍出天价。析木玉的颜色以绿色调为主,顶好的析木玉原料多为浓淡适中的黄绿色调,但深浅层次又各不相同。通常所见的颜色有黄色、黄绿、阳绿、深绿、墨绿、墨色等,其中,析木玉河磨料的绿色深浅程度可细分数十种,足见其丰富多彩。析木玉的玉色素净雅致、庄重质朴,玉质细腻、干净、莹润如凝脂,正是由于析木玉的这些特点,其雕刻出来的玉雕作品才精巧玲珑、毫无粗砺之气,有着一种不同于其他玉料的独特美感。
《牧羊人》 17.5厘米×2.5厘米×9厘米 600克
二、析木玉光影中的指向
在雕琢的析木玉作品中,不管是写意的,还是写实的,都有其独到之处。每一道雕纹都要有流畅感,才能体现出灵性。在构景时,除了要对景物进行合理安排外,还要突出主次关系,顾及光影的反差,须让人看得清清楚楚,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巨大的冲击力。而中国的玉器,自古就讲究神韵,善于运用自然法则。每一种玉石的形状都不一样,所以在雕刻的时候,必须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合理的组合。比如一块有瑕疵的析木玉,须由雕刻师利用玉石自身的肌理构思合理布局,将每一刀的位置都要考虑进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艺”。身为雕刻者,要有样学样,将大自然和理性的光芒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力求每一幅作品都精巧独特、天人合一。
在玉石雕刻中,光线的强弱变化、走向的分布等都是影响透视效果的关键。在透视学中,影子是最重要的,所有的不透明的东西,都会被它遮住。光影环绕着对象的表面,光线的强弱、角度的变化,都在这一刻展现了出来。透视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于光线和阴影的精确控制起到关键作用。光影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艺术家的创作表现中尤为突出,在玉石雕刻等艺术门类中,亦占据重要地位。
《海燕》 23厘米×1厘米×16厘米 424克
玉石浮雕光影表达方式的独特性是其造型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光线通过阴影效果来加强体积感、空间感、节奏感,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研习光影学这一过程,有助于掌握玉石浮雕的创造技法,构建光影语言的理论和方法;探究这一独特的语言艺术法则,有助于发现玉石浮雕的美学价值;将光影语言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和制造中,对玉石浮雕艺术语言的革新是有益的。当代的玉雕艺人,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察不同的需要,对自己的作品当有新的认识。从玉器产品商业化的模式中,由自主设计独具特色的玉器艺术品改变为总结玉器艺术发展模式,使其作品更具辨识性。在具体设计中,玉器艺术家运用设计构成、摄影、油画和中国画等艺术表现手法,将玉雕的俏色、工艺、肌理等要素结合起来设计,并在颜色、肌理、硬度等方面进行艺术创作,完善了玉器艺术创作的准备工作。析木玉的材质多种多样,每一种材料,都是独一无二的——这要从玉器的设计中多了解一些。掌握析木玉的特点,将玉文化与创新思维相结合,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创作,适时在析木玉材质的巧妙创作中运用多种光影的形式,以合理的方式设计出具有独特美感的艺术作品成为一种自觉。玉器的艺术表现很丰富,主要表现在材料的特色和文化的多元上。在美术方面,丰富的表现将为未来的玉雕创作增添更多的创造性。为了能让观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玉石浮雕中光影语言的真实魅力,应试图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光影语言的研究与探讨,目的就是在于解开玉石浮雕中光与影的密码,揭开玉石浮雕艺术之谜。以析木玉为例,希望这一课题能对玉石浮雕的发展有所裨益,并反过来从玉石浮雕的发展和革新中得到启发。
玉雕是中国古代雕琢技艺中的一种类型,其特殊性源于材质的坚韧程度和雕刻师的技艺水平。为了避免玉器在雕琢时出现破损,传统的设计思路是以玉石材质的强度等级为基础进行选择。玉器的制作要“以玉为本”“以时代为本”,这是指设计师在当下的时代风潮中,须凝聚出一种现代设计特色。析木玉材质在玉石雕刻的表现中,利用光的运用使设计主题更为鲜明。光影在析木玉雕刻设计中的表现形式有:光线的直接呈现,使观众能看到、感觉到光源的艺术形式和所传达的主题意蕴;聚光灯的呈现,更易于在视觉上形成焦点,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光线和阴影在物体上的流动,使得物体产生运动时的优美的动态,有一些掠影和运动的效果。各种光线和阴影的表现手法各有其独到的艺术特色,为玉雕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其在艺术上也更加丰富多彩。可见,具有强烈反差颜色的析木玉材质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艺术创作。
《高原之恋》 18厘米×7.5厘米×4.5厘米 950克
(一)直观光影表达
玉石浮雕的创新思想,是以深厚的多元文化为根基的。根据玉器的外观特征(颜色、纹理、裂纹)结合图案、工艺、肌理、构图设计原则等要素的创造性设计,充分体现了“因材施艺”的设计特点。玉器设计更多的是展示一种意蕴,表现出雕刻师对艺术的精神追求。这可以很好地衬托出淡色的主体和雕刻对象的形状,因为材质的这种光的表现力是以淡色为主的——让光源本体直接反映出玉器设计的形象主题及理念,能够让读者对玉雕设计师的心意有一种直观的了解。
(二)聚光表现
聚光的表现形式是用光来照明,使被聚焦的对象在视觉上成为焦点,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这种表述方法在油画表现上更为普遍,能够很好地通过颜色表达作品主题。其冷暖性能与设计理念相吻合,在聚光灯的照耀下,观众的注意力会被吸引过去,并集中在艺术家想要传达的东西上,能更加直观的和观者“交谈”。用这种方式表现玉雕作品,光线、焦点、画面是真实的,其余画面则是虚幻的。
(三)光线和阴影的流动表达
光影的轻盈表示,是指光影随着对象的移动而产生的飘逸之感,并以这种动态的方式进行艺术表达。照相时产生的效果是一种虚幻的光线阴影效应,在物体高速移动时按下快门,便会有动态的感觉,甚至产生虚幻的影像。在中国绘画中,光影的表达是一种主观的使用。以中国风格为特征的意象表现方式,并非单纯地用黑白来表现画面,而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中,光影确实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玉石浮雕中,可利用虚拟的淡色进行动态创意设计,亦可利用淡色的虚拟物象表现形式美和动态美,进而与物质的意象美产生联系。
三、析木玉形体中的指向
形态是一种很宽泛的观念,在玉石浮雕中,它的形象主要体现在制作上,即在制作过程中所形成的物像的外形和体积。单从光影的角度看,它对玉石中的表现形式和体积至为关键。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仰赖光明而存在的,从物理学上来说,物体反射的光线是先被眼睛看到,然后才被人感觉到。当光线不均匀时,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就会显现出来。
光影对玉石浮雕形体具有辅助作用,也就是通过光影的烘托,作品的体态会更为突出。体积和形状的关系通过运用透视法则进行光影效果的渲染,可以使其更贴合视觉观念。在玉石浮雕中,“体积”的塑造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首先,这是由于体积的限制性,在有限的体积空间中,怎样创造出无限的艺术空间值得思考;其次,“形体”结构几乎是每一种艺术都致力研究的学术领域。对体积成形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不等同于玉石表面凹凸的“形”于“体”上表现出各种不同的侧影形式。可以看出,玉石浮雕不仅蕴含了“体”要素,而且还在利用光与影的作用塑造“体”。如在作品《天降甘霖》中,采用阴刻加阳刻的手法,根据深色析木玉的薄厚变化加入光影来调整作品由近及远的空间变化。一位老者微笑着坐在干裂的土地上求雨,乌云(背面雕刻投影到作品正面)漫天,老者渴望天降甘霖浇灌土地。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现在农村耕种土地的年轻人很少,很多年轻人涌入大城市,留守农村的大都是我们的父辈,创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来传达出后辈爱土地、爱家乡的情怀。
《独钓寒江秋》 17.6厘米×12.1厘米×12.5厘米 3750克
几乎一切艺术门类都以形塑体来展现自己的魅力,而玉石浮雕中也不例外。外形和体积是浮雕的主要表达方式,也是表达要素。艺术借助无形的思考方法,透过媒介转化为有形的作品,传递给乐意欣赏的人。这犹如作曲家用音符,书法家用点画,作家用语言文字……都是一种表现形态。看得见的物质形态有自己的形式语言,不同的形态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同样形态也有可能质感不一样,因此感觉会有不同。从这一点上说,浮雕是一种岩石的层叠积,使形体在光线和阴影的影响下突显出来,而空间、体积等因素也呈现出来了。玉石浮雕艺术的立体效果完全是靠光影效果,在光线和阴影的影响下,浮雕的体积感与自然意象的区别观念是一致的。所以,人们经常用光影效应来推断浮雕的空间和大小、精巧,合理化地仿造光阴影会造成浮雕的真实起伏或体积的幻象。如在作品《八千里路云和月》中,整体画面营造了一幅塞外边关的夜景,可见在不同条件下,应运用适当的光照效应来表达。浓密隐现的黑点很难办,但以大面积玉料处理成很薄能突出黑点的变化:黑点形似边关塞外的漫天风沙,乌云与明月在作品背面运用阴刻加阳刻的手法雕刻实现,更令人觉得画面丰富,而采用仰视的透视法突出广阔的天空亦显得精彩。山岗上,一位将军仰望苍天明月,也许是思念家乡的亲人,也许是怀念牺牲的战友兄弟,整体给人一种悲壮、苍凉的感觉,仿佛是大战前夜的宁静。通过这件作品,可以感知战争残酷,借此传达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并祝愿世界和平。
《八千里路云和月》 14.5厘米×19.6厘米×1厘米 384克
在玉石浮雕中,空间的变化是很重要的一环,而光影效果的应用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创作时,故意放大玉石中的一个区域,让它完全接受光线,与画面中的其他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会让整体的空间感形成一种质的反差,使得观者的视线焦点集中于作品的某一处,这可使这一区域更好地占据主导地位。形体弯曲的角度若受到光的影响,画面出现的弧度则会更少。光线越强,光线就会越均匀,给人的感觉就会越少。与此相反,物象的弯曲角度愈大愈有力量,作品的空间层次愈明显,所受光线的影响也愈明显。线的照射愈少,光线的分布愈清晰,使观赏者的空间层次愈模糊,愈有虚的感觉。利用浮雕壁面形状的不同尺寸,改变光线的照射区域,能有效地实现作品的客观性转化。空间,改变了平面的浮雕变换,用形体观赏时的转角强度来改变光线的照射,可以有效地丰富作品的空间层次。在创作过程中要看一下光源的角度,光影效果是反映玉石浮雕空间感觉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外在的参照物。光影是玉石浮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光影效果,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这是一种空间变换的语言。在光的投射下,作品内容更加灵活和自由。如在作品《背影》中,整体画面营造了一幅江南夜景:一位年长的老工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在江南老街上。笔者雕刻老人刻意处理的偏大,以表现父亲的伟大形象。下角利用原材料特有的皮色雕刻了一摞撕开发黄的信封、邮戳、邮票。虽然整体画面有点凄凉,但天空中添加一轮新月(弯月代表月圆的希望)又使人觉得温暖。把这份情感通过作品传递给奔波在外闯荡的青年人,不知他们是否会时常想起老父亲的背影。
光是视觉艺术的灵魂,它能使一件作品充满生机。强烈的感情经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玉雕艺术表现形式,从基础的工艺和象征达到艺术上的升华。从工艺品、商产品形式走向艺术形式,从单一性到多元化,从传统文化走向当代艺术,玉雕人应当改变思维方式创作新路,由此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秋江晚渡》(局部) 38.8厘米×7.8厘米×11.6厘米 8525克
结语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发现,在玉石浮雕中,光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艺术形态具有典型特征,其艺术发展规律也较为复杂。在浮雕的光影语言系统中,有许多艺术信息凝聚了人的丰富情感和艺术表达方式。雕刻者在制作玉石浮雕时,要善于把握其语言规律,通过光影对玉石浮雕的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力求完成一幅画面丰富的、造型准确生动的、形式美强烈的、空间转换得体的、个性语言突出的艺术作品。在玉石浮雕的形体语言中,光影的引导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在作品中进行空间变换这个过程内,光和影的元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了光线,就有了阴影,阴影的颜色往往更深,所以才会有质感,这个阴影的分配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对整个作品产生“阴影构成”。雕刻者在创作时需要仔细分析光影因素对雕刻造型的影响。没有光影,就无法表现出图像的大小和形态;这就使得玉石浮雕在空间上呈现出了装饰的特征和情绪的意境。不同位置的玉石表面其受到光线和阴影的影响也不同。通过学习,我们意识到玉石浮雕技艺中,光影艺术语言具有鲜明的特点,为使观众能够接受,应充分认识浮雕光影语言的魅力,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解开玉石浮雕艺术中光与影的密码,进一步揭示其艺术价值。
《天降甘霖》 37厘米×14厘米×1.2厘米 721克
参考文献
[1] 金瑛,王海涛,陈义 . 浅析当代玉雕艺术创作方法[J].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6(2):67-72.
[2] 何超,光影表现与当代山水画语言的多元性[D].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6.
[3] 于民.中国古典美学举要[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赵泽民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辽宁省玉石雕刻大师。
师从谢忠吉、刘宝伟、翟倚卫学习仿古工艺、素活、传统人物、玉牌等雕刻技法,2012年结业于扬州玉器厂玉雕高级研修班;2017年被《天工》杂志社授予“天工·青年玉雕师”2017年度人物;2018年被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授予全国玉雕行业“匠心人才”荣誉称号;2019年被鞍山市宝玉石协会评为“玉都之星”;2020年被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授予全国玉雕行业“玉石雕刻大师”荣誉称号。